English

作家评论家谈《调查古井贡》

2000-01-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调查古井贡》的意义在于,使我们看到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作者写到白酒“降度降价”这一经营高招,是主人公王效金在浴室里突然想到的,我感觉到这个“降度降价”来得神奇,好像是王效金听到了一种天籁之声。其实,我觉得还是他对事业的一种焦灼感、一种压迫,按照心理学来讲,思考问题到了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喷发、灵感。

作品里还强调王效金对马俊仁的认同,通过王效金对马俊仁的认同,我感到他实际上也是一种中国文化人或者说中国人气质里内在的一种豪气。拥有这种胸怀或是拥有这种执着和这种大气的人,他可能有很多缺点,但是他能做出事业。做大事业的人,应有一种非凡的人格魅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还应有一种智商、情商。要处事不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优秀的企业家、优秀的政治家和优秀的军事家、优秀的文学家,他之所以能做成事业,我觉得他们在人格魅力这一点是相同的。《调查古井贡》也给了我这一点启示。能为我们企业、优秀的企业家立传,这是我们报告文学应该做的事情。我曾经写过《论当代英雄》的文章,在一定时代有一定时代的当代英雄。在这个时代,我们就要为当代英雄立传。

傅溪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报告文学评论家):

《调查古井贡》这部作品,就是为写企业、写企业家的报告文学正名。这部作品我从头到尾看了以后,觉得是一部很好的、比较典型的、高质量的报告文学。作者对主人公的刻画我觉得是很成功的。在我看过的很多文学作品,包括影视文学,对主人公个性的描写刻画,我觉得还不如王效金这个人物刻画得这么鲜活,这么有特色。当然,这不全是作家的作用,主要生活本身提供的这个人物,在生活当中就是这么一个很有特色的人,事业心强,很有个性,又很有生活底蕴。

但这部作品也有它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写业务和技术的太多,显然太沉闷。当然有些东西可以提供知识,但是太多了,读者对这些技术性、业务性的东西很难感兴趣。有些业务的、技术的东西可以用文学的手法去表现。这样读着会轻松一点。

田珍颖(文学评论家):

当我们报告文学界随着经济改革的繁荣,忽然出现了广告文学的时候,我们应该感觉到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危机。假如我们能够拿出好的写企业的报告文学的话,广告文学不会有市场。所以我觉得应该将广告文学和报告文学分开,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维护文学的纯正和文学的品格。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来看《调查古井贡》,应该说这是一部很丰厚的报告文学。它的丰厚,表现在它的大量的信息上,表现在它按文学的规律去写了企业的深层次的灵魂,很多写企业的报告文学,可能都会获得写了企业改革、写了改革开放后的人等等这样的称谓,但是我觉得那都是很浮浅的东西。真正的能深入到企业的深层来写企业的灵魂,那是要写人的。我觉得文学的宣传就是对人、对精神的弘扬。而这篇报告文学它恰恰就是在做对人和精神的弘扬。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并没有把企业放到一个单纯的市场上来写,而是把企业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层面上去写,而且是中国的复杂的社会层面中去写。

另外,我觉得作者是多维地、多面地写了王效金,不是一味地把他往前推,好像在失败的悬崖上他都敢跳下去一样。

总体来说,我觉得这是一篇比较成功的报告文学。我们写企业的报告文学要照这个路子来走,把企业人,把这一代精英如何披荆斩棘,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他们自己充分表现出来,应该说是我们作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文学杂志的责任。

李炳银(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研究员):

我觉得用《调查古井贡》这个名字很朴实,也和作品所包含的内容吻合。刚才讲到企业的报告文学或者所谓的广告文学,我觉得文学只有一种,文学就是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中人的感受和他的表现。文学的着眼点是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广告是对品牌的宣传,是对商品的宣传。因此,《调查古井贡》不是写酒怎么怎么样,而是写造酒人。像古井贡这样的企业,它是有文化底蕴的、有酒文化传统的,又是在改革开放的这个年月里面,始终在发展、在进步,这样的对象,才值得作者去选择。

《调查古井贡》既把古井贡酒的文化历史调查得很清楚;另外一方面也把王效金调查得很清楚。王效金和古井贡在这部作品中,是一个整体,他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了解了古井贡,了解了王效金,同时也了解了我们的社会。

萧立军(《中国作家》杂志编审):

这部稿子现在看,对我们中国的报告文学在表现国企这一块,在表现经济这一块,恐怕又是一次标志性的变化。《中国作家》也是几经讨论决定把它整本推出来。道理就是咱们要拿出比较扎实的作品来给人家。我们搞的不是广告文学,我们确实要写人,特别是一些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把广告的那个味道给它去掉,剩下的其实还是我们报告文学的东西。这也是从报告文学发展的角度上来看的。我们把企业活动赋予一种文化的内涵,提高它的品味和档次。这样对企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对我们文学工作者也是一种挑战。历史发展变化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重心变化了,文学也要跟上这种发展变化。

杨小凡(作者之一):

我们很感谢《中国作家》在版面极其紧张的情况下,能拿出一整本篇幅来发表我们这一部并非很成熟的作品,也为杂志社扶植新人、关注企业的胸怀和眼光表示由衷的敬意。在作品的采写过程中,古井集团的王效金董事长和杨光远总经理,不仅为我们采访和写作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而且不给我们定框框,不要求我们写成歌功颂德的广告文学,这就为我们的采写提供了自由的探索空间。对此,我们也是十分感谢的。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感受最深和思考最多的是,如何表现古井及王效金、杨光远、聂广荣等人所凸显出来的那种力度,如何表现古井及古井人在特定环境和生存状态下,经过与社会、自然的碰撞磨合,最终能与历史、现实的要求达到和谐发展。我们虽这样做了,但并没有做好。这也是我们的遗憾之处。

我们将认真地听取各位老师和专家的批评与指正,这对今后的创作将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